文件匯編
劉樹坤
(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)
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,胡錦濤原總書記在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》的報告中指出:“文化是民族的血脈,是人民的精神家園” 、“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,發揮文化引領風尚、教育人民、服務社會、推動發展的作用”。水文化是水利行業的文化軟實力,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深入研究和整理中華水文化的內涵及其價值,為現代水利建設服務,是提高水利行業素質和軟實力的重大舉措。
• 水文化的產生
人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水,在人類長期與水接觸的過程中,各種水現象對人的感官產生刺激,由此產生沖動、感受、聯想、行動,再通過各種文化載體將個人對水的認識記錄或傳承,積累成為水文化。
例如: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因永王璘案,流放夜郎,取道四川赴貶地。行至白帝城,忽聞赦書,驚喜交加,旋即放舟東下江陵,被三峽的激流和美麗風光所感染,產生了流傳千古的著名詩句:“朝辭白帝彩云間,千里江陵一日還。兩岸猿聲啼不盡,輕舟已過萬重山” 。
• 優秀的水文化
水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多彩,如歌舞、詩歌、書畫、攝影、碑刻、儀式、宗教、……等。
但是水文化可以分為優秀的水文化和落后的水文化。凡是可以促進人水和諧的水文化都是優秀的水文化;可能造成對人或水的傷害的,就是落后的水文化。
比如,賽龍舟和潑水節就是優秀的水文化,這些活動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,也可以激發人們對水的保護和喜愛。
“西門豹治鄴”故事中所記錄的“河伯娶親”的陋習就是典型的落后水文化,這種陋習造成了對人的傷害。
有些崇尚自然的宗教,能夠起到保護自然的作用,也可以視為優秀的水文化。比如九寨溝的藏民視山為山神、水為水神、樹為樹神,頂禮膜拜,倍加愛護,使得優美的自然景觀保留至今。
優秀的水景觀是產生優秀水文化的基礎,營造和保護秀美的水景觀可以使優秀的水文化得以保護和延續,河湖污染不僅造成景觀的破壞,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優秀水文化的基礎。
• 水文化的功能
水文化不僅能夠促進人與水的和諧,水文化也能夠使水的景觀更為精彩,使水景觀被賦予靈魂。“景美為形、文化為魂”表達了濱水景觀的設計中的辯證關系,景觀是外在的,水文化是內在的。我國杭州西湖所以名聞天下,就是因為西湖沉淀了大量的文化內涵。
首先西湖所在的杭州有5000余年歷史的良渚文化;以龍井為代表的茶文化;有“絲綢之府”的美譽的絲綢文化;有“東南佛國”之稱的宗教文化;有溝通錢塘江、長江、淮河、黃河、海河五大水系的運河文化;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與諸多文人墨客所營造的西湖水文化融為一體,形成了諸如白蛇傳和梁祝之類的動人傳說和故事,使得西湖更加神秘和誘人。
西湖的“十景”,也都是經過文人加工的文化景觀,它們倆倆相對,相互襯托。蘇堤春曉——平湖秋月;曲苑風荷——斷橋殘雪;柳浪聞鶯——花港觀魚;雙峰插云——三潭印月;雷峰夕照——南屏晚鐘。西湖景觀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,游客在觀景時會產生很多聯想,體會到景觀之外的歷史,景觀也得到延伸。
西湖給現代濱水景觀設計提供了完美的案例,水文化成為水景觀的靈魂。比起簡單地修建文化墻、雕塑、碑刻等直接的水文化表現手法,古人對西湖的營造要高明得多。
四、“水禪”是水文化的精髓
“禪”是人的一種精神修持方法,是信奉者的一種體悟真理或最高實在的方法,是其擺脫外界干擾,保持內心平靜的方法。水文化形式繁多,但是能夠上升到禪學高度,才達到最高境界,“水禪”是水文化的精髓。“水禪”是由水悟性、由水悟德;以水養性、以水養德的修身之道。
“水禪”在我國源遠流長,在殷周時期萁子最早提出懂水性才可治國。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有很多關于“水禪”的論述,如老子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此乃謙下之德也”、 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”;孔子遇大水必觀之,并歸納出水有德、義、道、勇、法、正、察、善、志等九大美德;荀子提出“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”。
“水禪”已經不是簡單的對水的感受和反映,而是成為人類思想的精華,給人們以啟示,引導人們走向高尚。“水禪”是我國精神和文化的財富,需要水利工作者認真研究和繼承。
五、“水禪”的精彩論述
《老子》第八章中論述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” 。 譯為白話是:“最高的善像水那樣。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。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,所以接近于道。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,心要像水那樣深沉,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,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,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,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,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。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,所以才沒有煩惱” 。
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論到: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,此乃柔德;故柔之勝剛,弱之勝強堅。因其無有,故能入于無之間,由此可知不言之教、無為之益也” 。譯為白話是:“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,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,沒有什么能超過它,例如滴水穿石,這就是“柔德”所在。所以說弱能勝強,柔可克剛” 。
孔子喜歡觀察水,遇到大河必觀之。子貢問他說:“君子見大水必觀焉,何也?”孔子回答說:“水,滋潤萬物而不向萬物索取什么,這是‘德’;雖然也有高下曲折的時候,但總是循著一定的方向流淌,這是‘義’;浩浩蕩蕩,不舍晝夜而有所追求,這是‘道’;高谷深峽,奔騰而下,無所畏懼,這是‘勇’;可以作為衡量事物持平與否的標準,這是‘法’;持器物取水,器盈須止,否則自溢,不可多得,這是‘正’;潤物無聲,精妙細微,無所不至,這是‘察’;源流潔凈,這是‘善’;自源頭流出而百折不回,這是‘志’”。孔子從對水的觀察中悟到了真理。
現代人也有對“水禪”的精彩總結和論述。在網絡流傳的易者日記中論述了水的四大美德,可以奉為榜樣,轉載如下:
一效水之藏拙之德。水是生命之源,可謂功勛卓著。頌辭千篇不足以表其功,豐碑萬座不足以張其德。"水善利萬物而不爭",水永遠保持低調,“潤物無聲”、“靜水流深”、“心靜如水”,深邃而寧靜,毫不張揚。哪兒低洼往哪兒流,關注最低層的需要,毫不勢力。水以不爭之態,大巧若拙之中,育萬物蔥蘢,生機無限,似無為卻有為。
二效水之堅忍之德。水至柔,卻信念堅定,執著不懈。有“滴水穿石”之韌,有“百川東到海”之志,不怕“九曲黃河”之阻隔,任水擊礁石浪濤盡,縱然粉身碎骨變為“千堆雪”也決不退縮,后浪推前浪,奮勇搏擊,克服重重險阻,以“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”,經千磨萬礪,千回百轉,終于完成“奔流到海”的志向。
三效水之寬容之德。水博大,“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”。集小流、匯江河,廣納博采,浩浩淼淼,匯聚成海洋,蕩今滌古,激濁揚清。所到之處,必去污去濁,寧可臟了自己,也要換得人間清明。水最有愛心,廣濟天下。它是滋潤禾苗的雨露甘霖,它是育鰣肥鯉的生命之水,它是讓山青花俏的靈秀之水,它是托起千帆竟過的希望之水。“鏡花水月”,以水為鏡,人若修得寬容之德,一定會超然物外,樂而忘憂。
四效水之公平之德。春之雨、夏之露、秋之霜、冬之雪。水,不慕富貴,不棄貧賤,化做萬種情態,公平地讓每個人賞讀品味,公平地讓萬物休養生息。水,無論你是把它放在糙杯歪器中,還是把它置于寶鼎斜皿中,它都能以一樣平常的心態找到“水平”點,正是器歪水不歪,皿斜水不斜,是謂“水平”。人若以“水平”之性為公平尺度,便可鳴人間不平,裁世態炎涼。
六、小結
水的美德,堪為人師。從“水禪”的論述中可以看到,水的榜樣作用是偉大的,水的美德表現為:謙虛、寬容、奉獻、堅韌、頑強、不懈、靈活、自潔、公平、適應、低調、溫柔、周到、多彩、……。
我們研究水文化首先要從水文化中吸收正能量,我們水利人首先要好好學習水文化,以水為師,把“水禪”作為提高自身修養的座右銘,形成水利行業文化。使水利人得到社會的贊美,水利行業得到社會的支持。
希望水文化研究會能夠推動優秀水文化的傳播。